导读
随着Facebook更名为Meta,微软、英伟达、腾讯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元宇宙,一个极具科幻感和未来感的世界正在人们眼前展开。在由数字组成的元宇宙中,种类繁多的虚拟商品应当如何生产、如何交易?换句话说,怎样做到虚拟世界物品的资产化,实现数据内容的价值流转呢?最近从加密圈火爆出圈的NFT就是答案。数字化浪潮席卷下,不妨开个脑洞畅想一番,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中,NFT又能在产业数字金融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?
1、从NFT说起
2021年3月,艺术家Beeple的NFT作品《Everyday: The First 5000 Days》在佳士得网拍中以6934万美元成交,这笔“天价”交易使得NFT从少数人的游戏走入了大众的视野。同时,名人效应的加持也在加速NFT出圈,篮球明星库里的ins头像——一只由马赛克色块拼接成的猴子,就花费了20万美元。根据第三方数据机构nonfungible 统计,2021 年NFT交易规模达到171 亿美元,是疫情前2019 年全球艺术品拍卖总额105.7 亿美元的1.6倍。
Everyday: The First 5000 Days

不管是否认同NFT的财富故事,毫无疑问的是,随着“元宇宙”概念再度兴起,NFT应用正在走向更庞大的体系。
NFT全称为Non-Fungible Token,意思是非同质化通证。有别于比特币同质化的形式,NFT是独一无二的、易于验证的数字资产,通俗来讲就是数字资产的“身份证”。要理解 NFT,首先要从 NFT 的诞生说起。
NFT产生的背景
NFT的概念由加密猫(Crypto Kitties)创始人兼 CTO Dieter Shirley 在 2017 年正式提出。当年夏天,比特币在短短2个月内从5000美元上涨到20000美元,这场加密牛市中,一款名为加密猫的游戏悄然走红,游戏中一只猫可以售出十万美元。
不同于当时以太坊用户熟知的同质化通证ERC20,加密猫基于另一个通证标准——非同质化通证ERC721。为了更好地解释加密猫与ERC20的区别,Dieter提出了“NFT非同质化通证”的概念。自此,数字资产不再只有同质化的加密货币(如比特币),也包括了NFT代表的加密资产。对于两者的区别,加密猫官网比喻道:“加密猫不是一个加密货币,它们是加密收藏品。加密货币可类比为美元或英镑,而加密收藏品可类比为名家名画。”
两种通证标准比较

两种通证标准比较

NFT 的特点
作为加密资产,NFT除了具备一般加密币(同质化通证)去中心化、可编程性、可追溯、不可篡改的特性以外,还具备三个特点。
第一,不可替代性,每个NFT具有不同的识别代码,如同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身份证,虽然身份证的制造材质都相同,但其中所登记的身份证字号却因人而异、不会重复。第二,不可分割性,分割会失去价值。第三,独一无二性,这个特点是基于不可替代性、不可分割性等特质,使得每一个 NFT都是独一无二的。
具体而言,下表对比列出了NFT与FT的区别。
NFT与FT的区别

NFT的应用场景
目前,NFT资产主要由收藏品(48.4%)、视频游戏(29.6%)、艺术(16%)、工具类(3%)和元宇宙(2.9%)构成。从市场数据来看,收藏品、游戏以及艺术品等应用占比超过90%,并且已得到主流文娱圈的认可。
NFT资产构成

其中,工具型NFT是指具有特定用途的资产,它不直接用于娱乐,但在金融、数字身份、访问和身份验证、票务、安保、物理资产的代币化、商品认证、供应链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。
关于工具型NFT的金融价值,DEGO China社区发起人黑鳯李有一段出圈的发言:“加密猫的成功和当时的火爆让很多人有了思维定势,认定艺术品就是NFT发展的正确道路,自然而然地把NFT和艺术、收藏品、卡牌、稀缺性绑定在了一起。然而NFT的价值并非取决于NFT本身,应用场景将会赋能NFT价值,NFT价值可以重新被定义。”
笔者认为,正是由于NFT具备多维属性,使得其拥有与同质化通证不一样的金融特性,可以作为高阶金融产品的载体。
2、直击产业金融服务痛点
银行当前的产业金融服务,一般是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作为产业链上的信用基础,向链上企业授信。主要的业务模式包括两类,一类是基于链属企业的应收账款,或者票据类融资业务;另一类是基于中小企业的动产,比如库存、半成品、原材料等的动产质押融资。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核心企业信用的传导问题,降低了一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,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被业界诟病的问题。
第一,金融机构和核心企业主导的业务模式,在业务规则设计上更多从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利益出发,从某种程度上来讲,给了核心企业借机挤占中小企业流动性的机会,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造成中小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更慢,融资成本和资产负债率反而更高。
第二,中小银行有经营地域的限制,而大多数产业链通常是跨越了多个地区;同时,核心企业往往是大型企业,某些情况下中小银行可能不具备向这类企业集中授信的能力。因此,中小银行要取得实质性的融资往往非常困难。
要解决这两个问题,需要积极开展产业数字金融,突破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开展产业金融服务的惯性思维,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各类工业互联网和产业服务平台内部,在这个新路径中,去探索更多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制度的创新。金融机构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、第三方科技公司共同研究相关产业链的运行特点,锁定产业链中涉及风险控制的关键节点,改善流程,强化物权控制和资金流转掌控力,尽可能通过控制物权的流转来控制资金的流转,改变依靠核心企业信用的单一模式。
笔者认为,不妨引入具有法律效力的数字化权益凭证,同时也需要借助相关法律部门的力量。相比于当前流行的同质化通证(如比特币等),NFT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完整描述金融资产的丰富特性,从这个层面讲,它是这种数字化权益凭证的完美载体。
3、数字票证: NFT在产业数字金融中的应用畅想
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,将应收账款/票据、动产等数据打包上链,完成资产数据化的过程中,NFT作为数字化权益凭证,去承载产业链上众多参与主体的信用,在产业链上下游与金融机构之间畅通无阻的流动,同时还能对全部流转过程进行追踪。
同时,由NFT演进而来的vNFT,能按照具体融资需求实现拆分与合并。vNFT由国内专注于NFT 金融化应用探索的Solv项目团队提出,他们认为,票据背后的一系列法律条款和实现方式都是高度统一的,而每张票据的不同之处便是其中某些具体参数的不同,票据便是典型的兼具多维属性又可拆分的资产。目前主流的NFT大多基于ERC721协议,其“不可拆分性”不适用于实际操作,因为实际业务中融资额度要求灵活配置,资产不可拆分必然意味着流动性受限。从这个角度出发,该团队设计了兼具ERC721 复杂的描述性功能、和ERC20 可拆分性能的金融票证
vNFT,从技术上解决了资产的拆分流转问题。 vNFT可以表达产业数字金融中复杂的资产锁定条件和释放模式,还能支持资产自由的拆分与合并,并将其份额化,且每个份额可以支持进一步的操作与状态变更。比如在典型的舱单质押融资场景下,舱单的账面价值可能是100万,但是金融机构的授信额度为60万,其中40万额度为锁定状态。vNFT 若被拆分成(60+40)万的两份资产进行流转,其中60万资产包的结构是36万非锁定资产(60*60%)+24万锁定资产(60*40%),剩下40万资产包同理,但是在满足提货条件的情况下,原来被锁定的额度可以根据合约自动释放。
因此,NFT数字票证可以通过资产上链,在产业链上下游、企业之间、甚至金融机构之间,为产业金融服务的各个参与主体提供更灵活的期限、风险与收益选择,最大程度地解决目前产业金融服务存在的两大问题。
4、合法合规探讨
当然,要将NFT数字票证付诸实践,目前还有诸多实际的法律合规问题需要解决。目前,我国法律尚未对 NFT 的法律属性做出终局性的认定,监管态度有待观望。在NFT的发行和流转环节,可能会面临非法集资风险以及被用于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。
然而,也必须看到,结合目前我国已有的立法情况来看,在区块链中发行NFT作为应收账款债权凭证,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。应收账款债权凭证NFT可归类于权利凭证类的法律文件原件,根据《电子数据法》,NFT转移、背书、质押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不影响NFT的法律文件原件形式。这为NFT的发行转让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。
另外,行业也在合规框架内持续探索创新,比如提出了非同质化权益NFR。NFR避开了合规敏感问题,相对于NFT在国内市场的接受度更高一点。打个比方,NFR对应的是数据权益可以理解为积分,NFT直接对应链上资产。有专家认为,NFR有望成为探索数字权益确权、存储、转移、流通的合规手段。
总 结
创新是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推动力,金融机构需要推动机制创新,实现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带动,改进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。金融机构在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时,不妨在第三方科技公司赋能下,大胆探索创新路径,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,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。
参考文献:
【1】刘晓春:《探索数字供应链金融新路径》
【2】孟岩:《可计算 NFT:概念、意义和核心思想》
【3】链捕手:《对话孟岩:NFT与通证经济的未来》
【4】nonfungible.com:《NFT市场2021年度报告》
【5】链得得:《金融NFT缺乏流动性怎么办?票据型资产协议了解一下》
【6】福布斯中国:《一文解密NFT:从过去到未来》
【7】华泰证券:《科技行业:元宇宙如何成为下一代生产力工具?》
【8】PAN NEWS:《NFT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应用与法律上面临的困境》
【9】汉坤法律评述:《我不想做虚拟货币:探索一枚NFT 的合规之路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