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
数字化转型是当下数字经济时代最核心的命题。无论是实体企业还是银行等金融机构,都把数字化转型作为核心战略。同时,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商业模式在中国大获成功,让社会各界意识到了平台模式的巨大价值。工信部积极推动实施工业互联网重大专项工程,华为、用友、富士康、航天云网等一大批在各自领域的领头企业也都纷纷跟进布局。但是,究竟如何理解数字化与传统信息化的联系和区别?数字经济时代,平台模式又有怎样的演进?很多人都存在困惑。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,首先要做的就是理念和认识的转型。我们不妨先从概念出发,追本溯源,找到金融机构如何应用新一代数字技术、共建产业数字金融平台的答案。
1、信息化 PK 数字化
无论是信息化还是数字化,都是利用数字技术优化企业的经营要素,因此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数字技术。简单而言,数字技术指的是运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,通过电子计算机、光缆、通信卫星等设备,将各种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语言进行表达、存储、传输、加工、分析的技术。
信息化是以计算机、网络、数据库等数字技术为基础,把所研究对象的各要素反映成数据,与人们生活、工作、学习、辅助决策等行为相结合的过程。经济学家林毅夫对信息化的定义是:“所谓信息化,是指建立在IT产业发展与IT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,运用IT改造传统的经济、社会结构的过程”。
数字化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。数字化除了包括信息化外,还包括在信息化基础上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形态的变革,是信息化发展的结果。数字化是利用数字技术,对企业、政府等各类组织的业务模式、运营方式,进行系统化、整体性的变革,更关注数字技术对组织的整个体系的赋能和重塑。
人类的智慧,都来源于日常知识的积累。而知识,是从以数据为载体的各种信息中不断地归纳总结提炼出来的。信息化与数字化的一个最大差别,是在于信息化是对于知识的演绎,以提升效率为主,而数字化是知识的归纳,以提炼价值为主。
关于数据、信息、知识及智慧的DIKW体系

可以说,信息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,先考虑业务流程的优化,再利用IT工具实现效率的改进,它是知识驱动的过程,数据是信息系统的副产品。信息化的前提是基于经验知识,这就局限了信息化的价值上限。
而数字化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思维。数字化先考虑把各种线下实体和事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记录下来,形成可解读的信息,再利用数据挖掘、机器学习等手段,提炼其中的知识。可以说,只要有源源不断的数据,数字化的价值是没有上限的。
因此,信息化通常是一种管理视角,更加关注生产效率。例如建设OA系统、CRM系统、ERP系统等,以实现管理目标为主,其主导部门通常是业务管理部门。数字化是一种赋能视角,更加关注全场景的链接和事件,利用多种数字技术如移动互联网、物联网、AI等,为业务赋能、为决策提供支持,重塑经营模式,这就需要公司的CEO或者战略规划部门从企业顶层出发、设定战略目标。
2、从平台到生态
“融合、生态、赋能”是数字经济时代三大客观原则,也给出了平台模式的演进方向。对于中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而言,如何形成一个有吸引力的生态体系,让更多的企业客户和合作伙伴参与进来共同协作、创造更多价值,是另外一个战略目标。
我们首先要明确平台是什么。不同专家有不同的表述,一般而言,平台是构建其他活动的基础,是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者,并根据业务特性定义角色、权限和流程,支撑业务高速发展。平台中的“内容”提供者和消费者都是来自用户,平台提供场所和规则。人类文明最早的平台应该是“集市”,它为人们的商品和信息交换提供场所,不会参与到商品或者信息的生产以及销售环节。
平台模式主要有如下三个特征。
多边市场
即两组或以上的角色,通过一个场所产生互动。其中一组角色的决策和行为,会影响平台内另外一组角色的价值。
网络效应
平台上的产品或者服务,会随着用户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价值。简单来说,就是用的人越多,产品越好用。
价值创造
平台的主要职能就是创造价值,平台必须有能力使交易成本比两边客户直接交易时要更低。
随着数字经济深入发展,“平台”逐渐成长为“生态”。因为一个演进良好的平台,参与的“边”(即各种参与者)会越来越多,内部价值链传导越来越长,网络效应得到持续放大,最终会形成一个自洽的协同生态体系,各方都能在这个生态圈里找到自己的价值,并得到内生的、持续的发展。在一个健康的生态体系中,不再存在赢家通吃、零和游戏这样的资源消耗型业态,而是各个角色彼此赋能,共同创造价值。正如“生态”这一词所表征的,随着时间的推移,生态会越来越繁荣。
3、搭建产业数字金融平台 打造协同生态体系
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走在大多数产业前列,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,银行就启动了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代替手工操作的研究。到如今,无论是大额实时清算系统、小额批量系统,还是相关的会计核算系统、账户系统建设,中国银行业都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。中国的银联卡走向全球,在全球的电子支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央行的征信系统更是我国重要的市场经济基础设施。
但是,金融机构在如何助力实体经济,尤其是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的问题上,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。对于实体经济,银行始终看不清、摸不透、不信任,从而不能通过金融输血去服务实体经济。究其原因,还是在于银行缺乏全面、实时、准确的数据,不能对目标企业、以及企业所在的产业链上下游,做出客观而精准的判断。因此,搭建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势在必行。
产业数字金融平台示意图

正如前文所述,银行自身的信息化,是出于管理优化的目的而建设的,但若要银行跨出日常的运营范畴,融入到产业金融服务全过程中去,原本以银行自身经验知识建立起来的信息化系统就力不从心了。所以,必须通过数字化的理念,基于数据去发现新价值。数字化转型是银行突破传统框架、进入新模式的前提条件。
此外,产业链参与主体多,跨地域、跨行业、单证票多、交易频繁等特点,决定着银行不能再用传统的经营模式,去点对点逐个服务;而是要树立批量获客的理念,通过建立一个综合平台,汇聚多个产业链、多个上下游企业和多个第三方合作伙伴,才能真正服务广大中小企业,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生态思维指导下,依托银行的单独力量,并不能完成产业数字金融平台的建立。银行要把自己定位成生态圈里的物种之一,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、第三方科技公司等物种一起,各尽其职、各尽所能、共同参与,打造出一个能让多方共同成长、共同获益的协同生态体系。
总结来说,一方面,数字化是产业数字金融平台的前提条件。通过运用新一代的数字科技,实现全产业链场景中交易的数字化、透明化、可控化,验证真实交易背景,增加风险对抗手段,达成金融服务的延伸。另一方面,生态思维是产业数字金融平台的核心竞争力。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同一个舞台上互动,沉淀大数据,消除信息不对称;改变传统的点对点项目思维,通过定义标准化的金融产品,实现批量获客;同时,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流程在线化,驱动产业金融服务的快速落地、降本增效,真正打造银行的核心竞争力。
4、数字技术与产业金融服务深度融合
上文提到,新一代数字科技的有效运用,为产业数字金融奠定了基础。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,在产业金融服务、尤其是覆盖产业链上下游时,应用场景非常丰富。
产业链上下游示意图

例如,通过OCR、NLP等技术,从产业链交易过程的各种繁杂数据中,提取结构化信息;通过RPA、脚本机器人等技术,自动对接集采工商、税务、舆情等三方数据;通过摄像头、激光雷达、温湿度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,采集生产经营和仓储物流的场景数据;通过机器视觉、目标识别等技术,实现对产业链场景的智能感知;通过大数据技术,对接产业链相关企业ERP\SAP\MES等海量数据并进行实时的挖掘分析;通过区块链技术,保障存证数据的不可篡改,建立信任机制;通过隐私计算、联邦学习等技术,实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,消除信息安全的隐患问题;通过ARIMA、LSTM等时间序列分析算法,对企业供应链的进销存等关键生产要素进行精准预测……
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,这些技术可以让银行等金融机构看得清、摸得透,全面了解目标企业本身的数据、目标企业所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、宏观层面的产业发展数据,更准确地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、以及产业链和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,让产业金融服务能逐步延伸到产业链上下游各个角落,真正达成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价值。
总 结
数字经济时代是互利共赢、价值共生、融合赋能的时代,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科技公司“外脑”赋能。作为一家懂金融的科技公司,559966宝马娱乐游戏深入实体经济产业链,经过四年多的产业数字金融探索、验证、创新和实践,积累了强大的数字科技实力和丰富的行业解决方案,充分赋能金融机构产业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,更好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。
参考文献:
【1】国务院国资委:《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》
【2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:《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(2020)》
【3】陈威如,余卓轩:《平台战略: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》
【4】陈静(原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):《回忆央行信息化建设往事》